近年来,漳县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固链补链强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整合区域资源、聚合产业优势、优化要素配置、弥补发展短板、做大产业品牌,抱团发展片带农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奋力谱写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新篇章。
创新设置强龙头,凝聚产业振兴合力。聚焦漳河龙川河特色经济带建设,按照“地域相邻、川河相通、产业相近、愿景相同、要素相聚”的原则和“一块土地、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党委”的发展思路,组建产业带(片区、联合)党委8个,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890家,新培育龙头企业3家、合作社49个、家庭农场13家。推行“产业带(片区)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融合发展模式,建立“片长制”“带长制”“链长制”协调配套推动机制,采取产业复制、延链补链、建立基地等方式,促进区域资源整合、产业优势聚合、要素配置优化,培育壮大产业示范基地32个,辐射带动全县13个乡镇135个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高原夏菜、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发展由农户的“独角戏”变身多方参与的“大合唱”。
创新模式强管理,增添产业振兴动力。为规范产业党委运行,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实施“双构建双提高”工程的工作方案》,明确产业党委的功能定位,分类配备党委班子成员,并依托党委所在乡镇、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园区设置党委办公室,实行挂牌运行。推行“六不变五统一四独立”管理模式,建立领导管理、联席会议、议事决策、经费保障等制度机制,坚持每两月至少召开1次党委联席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和协商解决产业党组织建设和各类经济组织之间共建共享问题。严格落实“每周调度一次、半月跟进一次、每月督导一次”的推进措施,31名产业党委委员先后现场调研督导特色产业带建设30多次,帮助解决困难问题70余条,研究制定了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年度计划和三年规划,激发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新动能,促进农业产业带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发展。
创新载体强支撑,激发产业振兴活力。组织实施“书记党建项目”,按照项目化、小切口、能带富的原则,引导乡村党组织书记领办产业发展和难点项目148个,开展百名支书“谈党建话振兴”活动108期。紧盯“牛、羊、薯、药、菜、果、现代种业”七大特色产业和食用菌、高原夏菜、淫羊藿等区域性产业为补充的“7+X”主导产业,深化提升“支部+”、“双育双富”计划,鼓励支持党员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新型经营主体315个,培养致富能人236名,推动实现产业聚集、规模扩大、效益倍增。创建淫羊藿中药材种植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8个,引进急需紧缺人才65名,建成“博士服务站”4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56名,在田间地头组织开展技术培训400人次,培养了一大批“田专家”“土秀才”,夯实了产业发展人才基础和技术支撑,为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创新发展强品牌,提升产业振兴效力。突出以工业化思维抓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建设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6个,全县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47万亩、占比45%。坚持以省级中药材产业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依托,积极推进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连片种植,推动传统种植向“一茬变两茬、平面变立体、产品变商品、低效变高效”转变,种植高原夏菜12万亩、中药材19万亩,累计带动1.2万户农户户均增收3800多元。坚持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实施涉农建设项目102个,投资2.7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2%以上。持续加快黑木耳、土蜂蜜、高原夏菜等“三品一标”认证和“甘味”品牌认定步伐,完成漳县蚕豆20万亩、漳县沙棘30万亩、漳县黑木耳10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累计认证“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3个,推进“漳县产品”向“漳县品牌”转变,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