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人类的梦想有多么伟大,历史的进程就有多么壮阔。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这场百年奋进的接力前行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亿万中华儿女书写下恢宏史诗——
新时代的10年,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新时代的1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推进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新境界
2022年2月6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同到访的阿根廷总统会见。
会见结束,陪同的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上前一步,用中文一字一顿对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在新时代又有了新的扩展:“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坚强政治保证。
2022年1月6日,中南海怀仁堂,一个重要会议开了整整一天。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
自2015年起,这样的会议,每年年初都要进行。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旗帜鲜明,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将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党章和宪法;
立柱架梁,在党中央组建和优化一系列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全面加强对治国理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建章立制,将党的领导融入意识形态工作、国有企业治理、高校领导体制、群团组织建设……
通过一系列创制性举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党中央真正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全党上下“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抗疫专题展区引人关注。展区顶部,挂着一面面写着“党员突击队”的鲜红旗帜,诠释着打赢武汉保卫战的核心密码。
人们难以忘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那罕见于大年初一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那中央一声令下、三军星夜齐发、举国八方支援的动人场面,那直接开到县团级以上干部的17万人部署会,那10多天就拔地而起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
淬火成钢,党旗高扬。
全党上下总动员,数百万党员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主战场;践行大国承诺,如期安全圆满举办一届载入史册的冬奥盛会;无惧外部压力遏制,拿出“杀手锏”举措、攻克“卡脖子”难关……
今天,一个共识更加强烈:中国能,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领导力,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2013年7月11日下午,河北西柏坡,细雨蒙蒙。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一间土坯房里,面对面围坐一块,总书记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反“四风”的意见建议。
“百姓生活在逐渐提高,为什么感觉和我们的距离反而有点远了?”有同志直言困惑。
听了大家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历史周期率的问题,面色凝重、意味深长:“60多年过去了……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曾经一段时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相互交织,“四大考验”严峻复杂,“四种危险”尖锐深刻,我们党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始终萦绕在习近平总书记心头。
“打铁必须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
秉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中国共产党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抉择,开启了浴火重塑的壮阔历程——
以政治建设引领全党团结统一,从中央八项规定切入激荡清风正气,刮骨疗毒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接续开展5次党内集中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
“打虎”无禁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超过500名中管干部被立案审查调查。
“拍蝇”不手软。党的十九大以来,截至今年4月,全国共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9.6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5.6万人。
“猎狐”不止步。党的十九大以来,“天网行动”共追回外逃人员6900人,追回赃款327.86亿元,“百名红通人员”已有61人归案。
十年磨一剑。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党经受深刻洗礼锻造而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2021年11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响亮回答——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我革命,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履新伊始的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跨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向着全面小康加速进发,必须跨越横亘于前的一系列重大挑战:
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衡量发展、评判工作的新标尺。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背后,有近1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一群体若参与各国人口排名,能排进世界前20位,超过英法德等国家。
“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重若千钧。
岁月奔涌,从黄土地走来,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国情,深深懂得人民的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掷地有声的话里,是炽热的赤子之心,是行程万里的执着坚定。
2013年11月,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拉着村民石拔三老人的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直抵人心。
对人民最深的爱,化为最重的誓言、最硬的举措,打响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反贫困之战。
“五级书记同框”的照片刷屏了!
2020年4月,陕西平利县一处茶园,春雨初歇。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泥泞小路,向正在劳作的茶农们走来。在他身旁,是省、市、县、村级书记。
这是前所未有的组织动员:全国一盘棋,22个省区市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冲锋一线。
这是斩钉截铁的意志:“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这是真情流露的挂念:“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这是疫情冲击关键时刻的坚毅:“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顶风冒雪看真贫;“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中部,绕过九曲十八弯进农家……习近平总书记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考察调研扶贫工作,以不停歇的脚步丈量着贫困角落。
一诺千金,不胜不还。
向深度贫困宣战!1997年,2008年,2016年,2020年,习近平四次踏访宁夏,亲自谋划推动闽宁协作,“山海情”隽永绵延,千千万万贫困家庭“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命运得以改变。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无论是在地方考察,还是在中央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扶贫先扶智,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人民至上,初心不改。
对此,安徽金寨大湾村的陈泽申感同身受。每每回想起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前来看望自己的场景,他总是倍感温暖。如今,他家已摘掉“贫困帽”,孙子大学毕业留在合肥工作,“孩子专门带我去大城市开眼界”。
对此,河北张北德胜村的徐海成共鸣强烈。5年多前,在他家里,总书记同村民们一起算柴米油盐、商脱贫大计。现在他家已是种植大户,脱贫翻身,喜迁新居,“盼着总书记再到我家坐坐,我会给他念念新账本,晒晒成绩单”。
上下同欲者胜,以上率下者强!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辉映伟大的奋斗征程——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中华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千年梦想今朝梦圆。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古吟唱,穿越历史照进现实;全面小康的历史丰碑,矗立在新时代复兴之路上。
以人民为中心,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幸福。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人民的期盼。
10年来,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一组组数字背后,无数笑颜绽放。
“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清洁取暖、食品安全监管……一桩桩民生“小事”,一次次成为改革聚焦的“大计”。涓滴汇流,让人民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更暖。
聚焦“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司法体制改革直击靶心,一批冤错案依法纠正,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人心向背定义“最大的政治”,一段对话更显意味深长:
2021年春天,广西桂林毛竹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王德利家做客。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殷殷初心如磐,时代答卷常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0年夙夜在公,真切炽热的人民情怀,凝成质朴无华、赤忱无比的告白——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着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有两次“三中全会”注定是划时代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2013年11月12日,人民大会堂。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通过,全场掌声如潮。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指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自觉。
由此起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绘就“中国之治”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同全面深化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破立结合、相得益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13方面制度安排,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
从广东深圳到安徽小岗,从海南洋浦到上海浦东……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改革精神。
在新年贺词中号召“将改革进行到底”,把集体学习课堂搬到中关村,带头起立向“改革先锋”鼓掌致敬……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改革、亲自推动改革。
2018年3月28日下午,中南海。
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的身份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上,总书记从改革方法论的高度强调了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领导的重要性,并同大家一道逐一审议《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等10余份具体改革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像这样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60多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挺进,构建起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从党的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涌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各方面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
经过几十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方案。
党的机构罕见地纳入改革范畴;仅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就有21个部级机构、58名班子正副职数被核减;一个国地税合并,精简近一半司局级机构……
当时看到这份改革方案,一位省委书记感叹:“力度之大超出预料,有些过去有共识但没做成,有些过去想到了但做不成。”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早在启动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定下了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要动奶酪的、是要触动利益的、也是真刀真枪的,是需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的。”
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破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力克群团“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一个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老百姓的体会最真切。
户籍制度改革破冰前行,脱胎于计划经济年代那堵“无形的墙”轰然倒地;100多万河长上岗,千万条江河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纠偏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民意民智广泛纳入决策程序,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10年来,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洞察时与势,统筹破与立,融通制与治。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
10年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2022年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中央综合展区,一艘“奇迹号”中国巨轮模型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一叶叶“风帆”上鲜明的数字,标示出新时代10年中国经济“量”的跨越,更彰显“质”的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从499亿元增加到1817亿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发射240余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主动,领航中国经济巨轮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指针拨回2012年。
经济增速下滑、环境污染频发、粗放发展难以为继……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充分调研和深邃思考。
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一场经济工作座谈会。
会上,来自广东的省市区镇各级干部代表和部分企业家纷纷发言,总书记一边认真听,一边仔细记,不时插话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回京后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2013年7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同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常态”;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大判断;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敏锐把握发展之变,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
2015年,“十二五”收官。主持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提出,“首先要把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全面开启了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2014年5月23日,总书记在中国商飞公司考察时,曾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指出“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
2022年9月,C919大型客机取得型号合格证,将于年底交付首架飞机。总书记指出:“要有雄心壮志,世界科技巅峰我们都要奋勇攀登”。
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10年来,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一路跃升至2022年的第十一位。
2016年伊始,一场深刻体现发展理念变革的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许多参会人员感觉“好像是泼了一盆冷水”。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长江上、中、下游调研,四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深刻阐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辩证关系和战略考量。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宽阔大道。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2022年7月12日,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久久凝视。
曾几何时,新疆是“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边境之地。如今,“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沿着昔日张骞凿空之路,将西北边陲变成开放前沿。
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设立雄安新区,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擘画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江河战略”……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一个个关键处落子、彼此连接成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空间。
“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一重要论断,展现出我们迈入新发展阶段的定力和底气、决心和信心。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有力的话语,激发出亿万中华儿女逐梦奋斗的壮志豪情。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擘画民族复兴的伟业宏图,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深远:“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9年金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写入全会决定。
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
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把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2年后再次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要求“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理论是非,校正工作导向,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夯实思想根基。
2022年9月30日上午,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
肃立默哀、敬献花篮、整理缎带、缓步瞻仰……自设立烈士纪念日以来,每年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无声的缅怀传递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气壮山河。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英雄模范身上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首次阐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系统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原创性论述,点亮精神的天空。
为功勋模范颁发奖章,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为老道德模范让座,躬身示范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走进菁菁校园,叮嘱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厚植新时代中国文明沃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金秋时节,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的最新进展吸引国人目光: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的《复兴文库》出版发行。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丛书作序,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朱熹园中,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苏祠里,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莫高窟下,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放眼新时代中华大地,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赓续传承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这番话,拨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弦,更是新时代以来中华儿女昂扬精神的生动写照。
历史之河奔腾向前,复兴气象壮阔恢宏。中国人民志气高昂、骨气坚定、底气充足,正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勇毅前行。
“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
——坚持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确保党和国家事业风雨无阻向前进
2022年8月16日,初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再赴东北考察,第一站走进位于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
纪念馆内,一封封决胜千里的电文,一张张弥漫硝烟的照片……再现着70多年前解放战争“大决战”的震撼场景。
“辽沈战役,这一战是决定命运的。攻克锦州,我们在这里进行了多么激烈英勇的战斗啊!”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慨。
伟大的胜利,总要经过生死攸关的考验;伟大的事业,往往在千难万险中成就。
10年前,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习近平同志就明确主张写入一个重大论断:“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战胜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被迟滞甚至打断。
2020年,岁在庚子,一场世纪疫情来势汹汹。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全国形势严峻。在泰山压顶的危急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沉着、勇毅担当、科学应对:果断作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关键决策,号令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指挥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抗疫大会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刚出生的婴儿到百岁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呵护,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2018年1月,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面对党内“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一口气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其中就告诫全党“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
2019年1月,中央党校省部班再次聚焦“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进一步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深远的战略眼光,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两次“临时停车”让人印象深刻——
5月在河南南阳,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9月在陕西榆林,到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
仓廪实,天下安。
“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从抓粮食安全到抓能源安全,从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到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始终坚持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风云变幻中,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狭路相逢时,展现“独有英雄驱虎豹”的非凡气概。
从以建设性的态度开展经贸磋商,到以负责任的胸怀开展中美元首直接对话,从果断采取必要反制措施,到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坚决顶住外部极限施压遏制,有理有据有节开展斗争,既捍卫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敬佩。
既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2022年7月1日,香港会展中心,灯光璀璨,花团锦簇。
“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论及“一国两制”。话音未落,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一个时期,受各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反中乱港”活动猖獗,香港局势一度出现严峻局面。
建立健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出台一系列事关根本和长远的举措,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掌握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了事业发展新天地。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面对风险挑战,人民军队始终是捍卫和平、维护安全的钢铁长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我们党紧紧扭住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中亚大地。
不约而同,出席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的多国领导人纷纷同习近平谈及“一带一路”合作;不约而同,哈萨克斯坦总统、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将本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中国最高领导人。
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
几年间,当连续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华举办、与会各国领导人接踵而至,当亚欧大陆上一个个经贸合作区拔地而起、一列列中欧班列穿梭往来时,国际社会赞叹“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雄心的经贸一体化计划”。
今天,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2万亿美元,同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
今天,因为“一带一路”,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卖到了东南亚,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建成通车,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重现生机,更多巴基斯坦民众在炎炎夏日吹上了电扇,塞内加尔干旱地区村民喝上了干净的水……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倡议,在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中,不断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美诗篇。
放眼全球,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冷战思维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国际和地区形势错综复杂……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的问题。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访,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作出这样的重大论断。
10年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和目标路径,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出发,高高举起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文件,在中国与世界的紧密互动中凝聚日益广泛的国际共识,汇集起日益强大的全球合力。
从北京出发,跨越高山大海,10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42次,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在国内,举办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接待100多位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疫情背景下又通过“云外交”同国际社会密切沟通。
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外交布局不断完善,建交国增至181个,建立伙伴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组织达110多个,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
金秋,上海,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准备工作如火如荼。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的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被外界誉为中国开放的“金色大门”。过去4年,习近平总书记每年在进博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强烈信号。
连年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
海纳百川的开阔格局,基于“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深刻逻辑;弄潮涛头的勇毅担当源于“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的深厚情怀。
2016年9月,杭州西子湖畔,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主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首次制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首次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一个个“首次”,在全球治理进程中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落实,发起成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变革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无论是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还是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中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大国应有的样子和责任担当。
当今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在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以稳固、坚实、可预期的姿态,为世界带来信心和力量。
旗帜鲜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成为“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
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德不孤,必有邻。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不断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
外媒评价,中国提出的将本国利益与地区和全球利益相对接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响应,这样的理念付诸行动,人类就向前迈出一大步。
“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谋划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次历史性跨越都意味着再一次出发。
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2021年11月召开的这次全会,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此时,党领导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鲜明判断。
脱贫攻坚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的跨越昭示未来。
将乡村振兴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等战略举措,让希望的田野更有希望。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目光长远,方能行稳致远。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从国家水网到西部边疆铁路网,习近平总书记以志在千秋伟业的高瞻远瞩,擘画重大工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牢基础。
步入2022年,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阐述我国发展仍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深刻揭示新时代我们为什么成功、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展开密集考察调研,谋划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
4月海南,从打造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到建设洋浦经济开发区,一再强调抓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6月四川、湖北,走进创新型企业,提出“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7月新疆,深入学校、社区、农村等,强调“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
8月辽宁,对东北振兴念兹在兹,指出“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党的二十大后要对东北振兴作出新的部署。
击鼓催征,踔厉奋发。
党的二十大将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今年7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举行。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大论断,为开好党的二十大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深入讨论了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若干重大问题,为召开党的二十大作了充分准备。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
十年弹指一挥间,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中写下波澜壮阔的恢宏篇章。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非凡政治智慧、顽强意志品质、强烈历史担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奋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切体会到,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是赢得未来的根本政治保证。
新起点,再起航。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团结奋斗,继续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15日 01 版)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