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漳县坚持分类施策、因村制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发展功能,积极推动村域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全县已建立支部+公司、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基地、支部+家庭农场等“支部+”引领服务精准扶贫联合体52个,有效使支部和群众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支部+”突出党支部主体作用,支部变决策指挥为创业带动、服务引导,对群众由事务服务拓展为增收服务,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武阳镇柯寨村以种植韭菜闻名,村党总支牵头成立韭菜协会后,协会会员与支部成员双向交叉,并实行统一模式运作,种植韭菜远销省内外,会员达到70多名,种植规模达700多亩,辐射带动农户400多户,每年可为菜农人均增收2700元。
通过整合农村各类组织,将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能人凝聚到村党组织周围,一方面为各类组织提供了劳动力保障,另一方面有效地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新寺镇青瓦寺村支部依托优势资源,引进山东三木集团公司创办贵清山植物园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制作用工卡、轮流打工的方式,优先使用280名当地贫困户务工,综合土地流转、劳务收入和管理人员、机械费用累计达到354万元,涉及227户,户均增收1.56万元。
同时,结合落实“1+19+4”精准扶贫政策,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有效提升支部“造血”功能。通过大力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群众福利保障等,群众真正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武阳镇新庄门村与盛世牡丹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成立了集牡丹种植、加工、科研、深加工为一体的牡丹示范园区,在流转农户土地265亩的基础上,吸纳当地100多名劳力就业,先后开发荒山100多亩,村集体增收5000元。去年以来,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960元增加到2014年的4430元,年均增长14%,形成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的新格局。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