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建模式 引领精准扶贫
——漳县推行“支部+”引领服务精准扶贫模式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漳县坚持分类施策、因村制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发展功能,积极推动村域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全县已建立支部+公司、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基地、支部+家庭农场等“支部+”引领服务精准扶贫联合体52个,有效使支部和群众形成利益共同体,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和推进扶贫攻坚进程。
一、 背景起因
漳县现辖4镇9乡、5社区、136个村,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15万人。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6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0%;建档立卡贫困户11487户5.14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7%。漳县是重点国扶贫困县之一,农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不断发展,存在生产与市场、服务与主体、单干与联合等制约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这一重要部署,为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点明了着力点和结合点。县委瞄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反复调研、全面论证,推行“支部+”引领服务精准扶贫模式,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全县已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282个,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支部以农民党员、致富带头人为主体,带领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支部+公司。以支部为主体,以公司为载体,依托产业引公司、办公司、联公司,通过公司注入发展活力,联党员带农户,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融入公司生产经营之中,通过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共同富裕步伐。
二是支部+合作社。在农村种植、养殖、经纪人等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党支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之上建立村党总支,把总支部的领导服务融入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带动村域经济发展。
三是支部+协会。由村党支部联合本村各类协会组织优势,发挥产业协会、互助资金协会、电商协会等作用,将协会力量重点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支持农户发展致富项目,实现支部建在协会上,协会办在实体上,实体联在农户上,有效促进协会发展和增加群众收入。
四是支部+基地。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服务、统一扶持等措施,以支部为核心,以基地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成立“信息互通、技术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种养殖示范基地,推动规模经营,形成产业示范链,带动发展。
五是支部+家庭农场。利用土地流转、惠农贷款等激励引导性政策,鼓励、支持党员带头创办家庭农场。通过整合精准扶贫、“双联”行动等工作资源,发挥家庭农场吸纳贫困户、留守妇女等劳动力优势,实现项目、资金、技术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共享共用。
三、经验成效
一是有效强化了支部政治引领功能。“支部+”突出党支部主体作用,支部变决策指挥为创业带动、服务引导,对群众由事务服务拓展为增收服务,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武阳镇柯寨村以种植韭菜闻名,但组织化程度低,习惯于传统种植,村党总支牵头成立韭菜协会后,协会会员与支部成员双向交叉,并实行统一模式运作,种植韭菜远销省内外,会员达到70多名,种植规模达700多亩,辐射带动农户400多户,每年可为菜农人均增收2700元。
二是有效提高了党员群众经济收入。通过整合农村各类组织,将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能人凝聚到村党组织周围,一方面为各类组织提供了劳动力保障,另一方面有效地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新寺镇青瓦寺村支部依托优势资源,引进山东三木集团公司创办贵清山植物园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制作用工卡,轮流打工的方式,优先使用280名当地贫困户务工,综合土地流转、劳务收入和管理人员、机械费用累计达到354万元,涉及227户,户均增收1.56万元。
三是有效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结合落实全县“1+19+4”精准扶贫政策,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有效提升支部“造血”功能。通过大力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群众福利保障等,群众真正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武阳镇新庄门村与盛世牡丹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成立了集牡丹种植、加工、科研、深加工为一体的牡丹示范园区,在流转农户土地265亩的基础上,吸纳当地100多名劳力就业,先后开发荒山100多亩,村集体增收5000元。今年以来,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960元增加到2014年的4430元,年均增长14%,形成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的新格局。
上篇:
下篇: